文 | Jack
版面编辑 | 苏梦翔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俚语正在中国零售业愈演愈烈,继家乐福中国作价60亿元卖给苏宁易购(002024,股吧)后,又一外资零售巨头麦德龙卖身物美落地。
10月11日,麦德龙集团、物美集团和多点Dmall联合宣布,物美就收购麦德龙中国控股权已与麦德龙集团签订最终协议。交易完成后,物美集团将在双方设立的合资公司中持有80%股份,麦德龙继续持有20%股份。
不过对于此次交易的金额,双方并未透露。根据此前路透社的报道,麦德龙中国此次交易中的估值是19亿欧元,若物美80%的股份全部是现金收购,推算此次交易的金额在15.2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19亿,比此前家乐福卖身苏宁的48亿人民币要贵出不少。
协议中提到交易完成后,麦德龙的品牌不变、原班人马未变、运营计划不变,并在合资公司中的七人董事会中获得两个席位。物美的董事长张文中对此项交易表示高度肯定:物美与麦德龙是具有共同理念的理想合作伙伴。希望通过本次合作,充分发挥麦德龙的巨大潜力,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德国零售公主过气了
其实麦德龙的卖身传闻并不是什么新闻了。早在2018年9月就有媒体报道,麦德龙正在评估中国业务,包括出售股份和寻找合作伙伴等事宜。想起这位德国最大、欧洲第二、世界第三的零售批发超市上个世纪九十年进入中国市场时,那可真是个金发碧眼的洋公主。
1996年,麦德龙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现购自运批发商场,并将其在国外的经营模式完整复制到国内,商品批发、会员制和企业采购成为麦德龙的特点。彼时,中国本土的零售业还停留在夫妻小卖部,国营批发部的阶段。不过,麦德龙与另外两大国际零售巨头不同的地方是,麦德龙专注于批发,它的商场一般选择在地理位置较为偏远郊区,动辄就是一两个足球场的面积。

来源:摄图网
然而,当麦德龙将“大卖场、会员制”的先进零售模式介绍给中国的徒弟后,它在中国经历的水土不服状况并未有效改善过。麦德龙在国外发展得益于国外的汽车普及程度,自驾一站式采购符合国外背景。而当麦德龙开展中国业务时,国内未进入汽车时代,运用汽车进行大批量购物并不方便,单位大批量购物也更多是在小商品批发市场购买,而不是去正规的大型批发商场购买。
这种特性也决定了麦德龙的客户主要是单位、中小企业等B端客户,再加上会员制政策有效提高了B端客户的黏性,麦德龙在 B 端长期占据着优势地位。麦德龙中国总裁康德也表示,麦德龙40%销售额来自专业B2B销售。然而,中国零售业进入20世纪以来发展最为迅猛的是C端。麦德龙被会员制限制了在中国市场 C 端的发展,即使后期放开会员制,无条件对 C 端开放,但也已经错失中国 C 端市场快速发展阶段。
除了“仓储式商场”模式上的水土不服,麦德龙在中国的败北,更在于被互联网数字化的时代所抛弃。一个代表性的例子是,麦德龙繁琐的售后开票制度与互联网、移动支付的时代趋势格格不入。消费者购买商品如果需要发票,必须提供公司营业执照或其复印件以及本人身份证前来办理。
麦德龙目前的三大业务分别是:O2O商场、食品配送服务及福利礼品三大业务。以O2O商场为例,尽管其免费会员制的商场模式创造1300万会员与约70%的销售比重。但随着电商业态的兴起,过去数年这些商场出现个人会员活跃度低与到店购物频率下降的瓶颈,导致33家门店O2O业务处于亏损状态,麦德龙不得不在2C与2B之间取舍。

来源:摄图网
此外,目前麦德龙3大物流仓库承接60%的常温及冷冻商品存储配送,导致配送周期拉长且客户响应及时性低,无法满足以客户为单位的订单配送服务与生鲜品类同城物流及加工服务。服务餐饮客户的食品配送业务FSD尽管贡献了17%销售比重并拥有逾3.4万客户,毛利率也达到15%。但其客户经理1对1式服务与依赖重点商品销售,数字化运营效率较低的特点,在面临当前以美团、饿了么为代表的外卖配送平台的快速扩张的冲击时,显得疲软无力。
虽然芳龄23岁,但这位德国零售公主在中国市场已不再具有竞争优势了。
卖身是最好的选择
追踪财报时发现,麦德龙中国自2008年全年营收达到了655.29亿欧元的巅峰后,此后开始连年下滑。在意识到困境后,麦德龙也开始了诸多尝试。
先是在2010年麦德龙联手富士康创立消费电子连锁卖场—万得城。不过电器商城这一领域,一直有强如猛虎的苏宁、国美两大玩家的撕咬。很快万得仅仅三年便宣布关店大吉。
2014年,麦德龙看到了便利店发展的契机,开始筹划自己的便利店业务,随后在2016年麦德龙开设“合麦家”便利店。短短一年后,麦德龙中国管理层决定合麦家全部门店停业。这样,便利店的尝试再一次折戟。
2015年,麦德龙推出了升级版的网上商城,实现了线下门店与网上商城的无缝对接。次年4月,麦德龙正式入驻天猫超市。不过与沃尔玛400多万的活跃用户相比,麦德龙70多万的粉丝实在算不上什么。

来源:摄图网
在业绩受困,多次新业务尝试失败,德国总部又深受欧洲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无法为麦德龙中国扩建物流仓库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卖身就变成了最好的选择。
卖了个好价钱
然而,瘦死的骆驼仍然比马大,麦德龙本次还是卖出了一个好价钱。
根据此前路透社的报道,麦德龙中国此次交易中的估值是19亿欧元,按照物美80%的股份现金交易,物美本次收购的代价是15.2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19亿,是此前苏宁收购家乐福中国的近2.5倍。对比双方的经营业绩,就会发现麦德龙确实卖了个好价钱。
2018年财报显示,麦德龙在中国的59个城市开设了95家商场,2018年营业收入为30.3亿美元,净利润不到3000万美元。家乐福中国坐拥210家大卖场,尚有一年接近300亿元(299.58亿元)的营业收入,家乐福中国2018年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为人民币5.16亿元。
麦德龙到底值钱在哪儿?交易协议中透露目前麦德龙在中国的59个城市开设了97家商场(其中44家位于华东),全国拥有超过11000多名员工及总共1700万客户。除了商场与用户,麦德龙的另一大增值点来自其价值不菲的地产。
不同于其他的外资零售企业,麦德龙在中国并不是租门面,而是坚持买地,其购买的地产价值,已经翻了几十倍。比如去年初麦德龙以6亿元卖掉一块上海虹口地区的地,净赚5.8亿元。据统计,麦德龙在全国60个城市布局的大型商场里,其中有30个是自持资产,使用期限40-50年。
此外,麦德龙具有供应链和采购能力优势。作为一家拥有55年历史的跨国公司,麦德龙在全球35个国家,拥有760多家批发商场及食品配送业务。收购麦德龙意味着可以有机会共享其较为完善的全球供应链,在商品采购方面获得优势。
相关PE机构的人士指出,较此前竞购方普遍预期这笔收购的合理估值17亿美元左右相比,本次19亿欧元(20.976亿美元)的交易价格,显然是物美抬高价格的结果。
选了个心仪的对象
除了心仪的价格,麦德龙选择物美还在于其基本符合麦德龙的委身预期。在初轮的竞购中,麦德龙希望对方收购报价符合内部预期内,还能补强麦德龙在物流领域的短板,并加快门店数字化运营的改造以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以及提高食品配送业务运营效率等。
显然物美这个年营收超500亿元,经营和管理着1000 多个零售连锁店的零售大鳄满足其所有条件。物美的优势在于零售,其零售包括大卖场、超市、便利店、百货店和家居改善店等多种业态,麦德龙的优势在批发。
物美近年来的一些列动作透露这三个清晰的方向:其一、进军B2B领域。其二、接手邻家便利,布局小业态。其三、继续深入数字化。这些战略方向与麦德龙的需求不谋而合。
目前,国际三大零售巨头的中国业务,除了沃尔玛,两家已均被中国公司纳入囊中。从收购沃尔玛中国的苏宁易购,到本次并购麦德龙中国的物美超市,其身后站的是阿里与腾讯互联网巨头的身影。与外资零售的退场对应的正是互联网新星的冉冉升起,没有谁能永立潮头,只有时来运转而已。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德林社。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