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首页
国内资讯 社会 财经 科技 教育 旅游 体育 时尚 娱乐 房产 家居 汽车 母婴 健康 商业 区块链 生活 企业 传媒 区域经济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正文
新纽科技2021年度收入稳定增长 人工智能大数据解决方案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2022-04-01 14:56:12       来源:      编辑:junpeng      
近日,作为国内以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分析等自主研发先进技术为基础,以创新科技为核心驱动的国内领先IT解决方案服务商,新纽科技有限公司(09600.HK,以下简称“新纽科技”或“公司”)对外正式发布2021年度业绩公告

业绩公告显示,新纽科技2021全年总收入较2020年同比增长16.9%,达人民币2.06亿元。其中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新纽科技在传统型IT解决方案业务收入亦基本保持稳定发展基础上,以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分析技术提供支持的创新型解决方案实现收入人民币119.1百万元,同比增加95.9%,超过2021年度总收入的一半。由此可见,新纽科技近年来着力研发与推广的创新型解决方案业务价值已被高度释放,公司业务成功转型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提供支持的创新型解决方案服务为主。

据悉,早在港股主板上市之前新纽科技就曾凭借其传统IT解决方案在服务金融机构中的出色表现被评为软件服务行业百强企业,而其启动向人工智能能及大数据分析解决方案服务领域的突破也起源自2018年,加之上市后资本力量的推动,公司近年在保持原有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上,持续加强创新科技领域的自主研发,标志性的人工智能产品RPA系列解决方案已从最早仅向金融机构提供服务进一步发展至通过通用型RPA解决方案及RPA一体机向各行业领域提供服务。

2021年,新纽科技无论在经营战略、研发投入或市场推广方面均加大力度发展以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分析等创新技术为基础的创新型解决方案于各行业领域的应用场景实现,为客户提供了更多有效降低其成本、并提高其产值的创新型高增值解决方案服务,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包括RPA解决方案、RPA一体机、医疗卫生大数据智能化管理解决方案等。同时,在疫情持续影响的大环境背景下,公司亦推动研发、推广SaaS产品在金融及医疗客户中的应用,运用科技手段帮助客户所属行业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不断变化的大形势下通过更加便捷、及时、安全的线上服务新模式开展业务。

“近年来,新纽科技在赋能传统产业信息化、数字化转型等科技创新领域持续加码,其积极布局开拓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方面推出创新型解决方案,已得到各行业客户的普遍认可与好评,客户留存率高。可以说,新纽科技市场差异化优势竞争力正在显现,未来几年有望逐步拉大与其它软件服务型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距离。”相关业内人士表示。

事实上,我国在“十四五”规划的宏观背景下,各行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及科技创新等层面利好政策已呈现持续释放态势,未来依靠科技创新提升我国综合数字经济国力和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已是大势所趋。到2025年,诸如新纽科技这类运用科技创新技术赋能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创新服务型企业,将势必成为助力建设有中国特色市场科技创新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保障。

 
上一篇:新纽科技凭借创新型解决方案 有望跻身行业头部梯队位置
下一篇:最后一页
 
     栏目排行
  1. 把京新高速打造为旅游网红公路
  2. “和田玉龙号”成为移动的致富“巴扎”
  3. 旅游扮靓槽碓村 幸福来到土瑶家
  4. “严”字当头 景区多举措守护游客安全
  5. 江西赣州出台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6. 自驾游、观雪景、泡温泉、赏民俗、住民
  7. 萍乡芦溪县:“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8. 旅游业“新”效迭出
  9. 珠海海泉湾传承非遗文化,带您体验传统
  10. 海泉湾国际温泉节盛大开幕 五地联动打
     栏目推荐
中美苏黎世6小时会晤引世界解读中美苏黎世6小时会晤引世界解读
资金违规入楼市,银保监会年内29次处罚资金违规入楼市,银保监会年内29次处罚,涉民生、华夏等20家银行
起底汽车金融服务费:消费者无需谈虎色起底汽车金融服务费:消费者无需谈虎色变,4S店就靠它活了!
中国金融网:将统筹推进违法金融广告和中国金融网:将统筹推进违法金融广告和营销宣传行为治理
中国金融网:南宁:培育金融人才 跑出中国金融网:南宁:培育金融人才 跑出金融“加速度”
中国金融网:多家欧美金融机构落户佛山中国金融网:多家欧美金融机构落户佛山这个高新区,服务大湾区
中国金融网:最难毕业季 金融科技人才中国金融网:最难毕业季 金融科技人才成了“香饽饽”
中国金融网:商业银行如何助力科创金融中国金融网:商业银行如何助力科创金融?
迪丽热巴穿军绿色也好美!和吴磊同框丝迪丽热巴穿军绿色也好美!和吴磊同框丝毫没有年龄差,让人羡慕
央视《新闻联播》头条聚焦铁建重工,聚央视《新闻联播》头条聚焦铁建重工,聚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