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航天质量日,是航天人的自我警醒时刻,也是推进航天事业前进的动力。早在1992年的3月22日,原航天总公司(航天科工集团前身)在用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发射澳大利亚B1通信卫星时,第三助推器的点火触点因一块两公分左右的多余铝碎屑产生的电弧接通了关机触点,从而造成助推器在点火后随即关机。火箭主计算机测的推力不够,所以发动机于7秒后实施了紧急关机,最终发射失败。澳星发射的失败给中国航天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整个航天系统都意识到质量形势到了“失败不起,没有退路”的困境。为了牢记这样一个惨痛教训,1994年的3月22日,原航天工业总公司决定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航天质量日,在航天科工集团成立后,决定继续沿用3月22日航天质量日。
海鹰航空公司作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唯一的无人机总体单位和无人机产业平台,在质量方面一直保持着“零”缺陷的基本意识,牢固树立“零缺陷”质量意识,按照“体系为基、依规制质;能力提升、问题整治;精细管控、标准支撑;数据驱动、创新引领”的基本原则,实施“两深入、两确保、五推进”的整体工作思路。在严苛的要求和对质量负责态度下,其内部也涌现出很多质量过硬的班组
创新型“狼性”班组
有这样一个“无人机总体组”,他们以质量为本,求实突破,创新引航,布局无人机装备市场,引领无人机事业不断向巅峰前进!
无人机总体组成立于2014年,现有成员15人,其中博士4人,高级职称6人,青年后备人才1人,平均年龄仅有30岁,就这样一个年轻的团队却承担着某重点无人机型号研制、关键领域攻关、核心产业规划的重任。班组自成立以来,先后牵头十余型无人机型号的研制工作,始终以助力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三院和公司无人机产业化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发扬“积极进取,不言失败”的团队精神,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全力打造成为了一支思维活跃、团结奋斗、锐意进取、技术功底扎实的创新型“狼性”班组。

将质量融入灵魂的“控制律”班组
海鹰航空公司二室控制律组,是一个将质量致胜这理念融入灵魂的班组,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既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也注重经验教训的积累总结。专业组共有职工11人,平均年龄只有30岁,然而这群年轻人奋进的身影却活跃在公司所有重大型号的关键岗位中。2021年度,控制律组承担了多个型号的设计与研制、半实物仿真试验等多项重要任务,有力保障了各型号飞行任务与竞标试验。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责任、质量就是效益。控制率组一个将质量烙印在灵魂的班组。
求实突破,科技强军;战高原,竞标成功
着眼未来三院无人机发展,总体组成立了以高空高速为代表的四个核心领域团队。面对巨头盘踞的无人机领域,总体组以狼一般的耐力和坚韧,不断创新、攻坚克难,坚定成功信念、树立担当意识,持续推进设计研制和技术培养工作。经过几年攻关,某重点无人机型号研制、高难度供靶工作取得国内首创性突破进展。
海拔五千米的高原上苍白的脸色、发紫的嘴唇是他们常有的状态,目的是竞标成功,控制律组为了保证某型号的研制进度与成功,他们延续高质量标准,深入学习质量文件要求,认真编写关键技术文件,打牢技术基线,认真开展软件复查工作,克服困难,自搭仿测环境,做到应验尽验,确保质量评价达标。最终成功保障了单机中高空飞行试验、通场飞行试验、大规模编队与竞标飞行试验,圆满完成了该项目验收。
凝心聚力,班组荣誉多
总体组成员凭借技术理念创新以及无人机装备研制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累计获得国家军兵种级、军委科技委级、集团/院级重大自主创新项目20余项,孵化出多个无人机重点产品,其中两个重点产品分别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
控制律组负责的某重点无人机型号研制已有4年时间,今年终于迎来了首次展示。为确保试验成功,他们严格遵守质量要求,认真编写参数装订文档,保证了装订航迹正确性,克服了通讯难题,攻关了仿测难关,确保航迹验证的一致性和有效性,控制律组的坚持下,该型号创造了多个国内“首次”记录。
结语
未来,在质量方面,海鹰航空公司将全面落实集团公司战略部署,贯彻院党委一号文件和工作会精神,贯彻海鹰航空公司工作会精神,牢固树立“零缺陷”质量意识,实施“两深入、两确保、五推进”的整体工作思路;在产业发展方面,海鹰航空公司在党委领导下,将继续加强团队建设,提升无人机技术基础和导向能力,布局未来无人装备市场,全力推动三院和公司无人装备发展与无人机智能化、实战化水平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