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首页
国内资讯 社会 财经 科技 教育 旅游 体育 时尚 娱乐 房产 家居 汽车 母婴 健康 商业 区块链 生活 企业 传媒 区域经济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正文
新基建“虎虎生威” 为稳增长注入新动能
3216-02-09 16:44:39       来源:      编辑:      

  张颖

  开新局、育新机。2022年再度“燃”起来的新基建,成为虎年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春节期间,发改委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强调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而在2022年省级两会上,5G、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项目被列为重点工作。全国多地打响重点项目建设“发令枪”,冲刺一季度“开门红”。这一系列举措也得到A股市场的回应,基建概念股备受热捧,扛起了虎年“开门红”行情的领涨大旗。

  种种迹象显示,稳增长风至,新基建云起。

  “三驾马车”中,投资一直被认为是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而作为政府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建投资更是重中之重。当前稳增长的政策明确,而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

  毕竟,经过连续多年大规模投资,传统基建维持高速增长并不现实。与之相反,面向未来的新基建,不仅发展空间巨大,而且是稳投资、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笔者认为,新基建既是基础设施,又是新兴产业,其作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石、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将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早在2018年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基建”的概念,指出要“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自此,新基建投资热潮拉开序幕。

  此后,“新基建”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以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中被屡次提及。

  2020年4月份,发改委对新型基础设施进行了定义,主要包含5G基站、数据中心、轨道交通、人工智能、特高压、充电桩、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这为新基建的有序发展明确了方向。

  2021年10月份,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随着相关政策密集落地,以新能源电力为代表的新基建也将迎来建设大年。

  与此同时,面对新基建投资周期长回报慢的情况,近期,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有关工作的通知》,旨在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防范和化解隐性债务风险,提高企业再投资能力,提升基础设施运营效率,促进投资良性循环。

  可以看到,“十四五”时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疫情冲击下逆势而上,成为“两新一重”投资的重点领域。

  据有关研究机构估算,未来新基建投资将持续扩大,投资增速达到两位数,在基建投资中的占比将逐步提高到15%至20%左右,到2025年带动累计投资规模有望达到20万亿元。

  2022年“稳增长”的投资主线已成市场共识,新基建投资带来的新动能、新机遇,将“领涨”中国经济,并引起A股市场对“长坡厚雪”优质赛道的期待与关注。

  风物长宜放眼量。新基建是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底座,必将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为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注入新活力。(证券日报)

 
上一篇:“张北的风”如何点亮“北京的灯”?多家能源企业助力
下一篇:最后一页
 
     栏目排行
  1. 把京新高速打造为旅游网红公路
  2. “和田玉龙号”成为移动的致富“巴扎”
  3. 旅游扮靓槽碓村 幸福来到土瑶家
  4. “严”字当头 景区多举措守护游客安全
  5. 江西赣州出台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6. 自驾游、观雪景、泡温泉、赏民俗、住民
  7. 萍乡芦溪县:“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8. 旅游业“新”效迭出
  9. 珠海海泉湾传承非遗文化,带您体验传统
  10. 海泉湾国际温泉节盛大开幕 五地联动打
     栏目推荐
中美苏黎世6小时会晤引世界解读中美苏黎世6小时会晤引世界解读
资金违规入楼市,银保监会年内29次处罚资金违规入楼市,银保监会年内29次处罚,涉民生、华夏等20家银行
起底汽车金融服务费:消费者无需谈虎色起底汽车金融服务费:消费者无需谈虎色变,4S店就靠它活了!
中国金融网:将统筹推进违法金融广告和中国金融网:将统筹推进违法金融广告和营销宣传行为治理
中国金融网:南宁:培育金融人才 跑出中国金融网:南宁:培育金融人才 跑出金融“加速度”
中国金融网:多家欧美金融机构落户佛山中国金融网:多家欧美金融机构落户佛山这个高新区,服务大湾区
中国金融网:最难毕业季 金融科技人才中国金融网:最难毕业季 金融科技人才成了“香饽饽”
中国金融网:商业银行如何助力科创金融中国金融网:商业银行如何助力科创金融?
迪丽热巴穿军绿色也好美!和吴磊同框丝迪丽热巴穿军绿色也好美!和吴磊同框丝毫没有年龄差,让人羡慕
央视《新闻联播》头条聚焦铁建重工,聚央视《新闻联播》头条聚焦铁建重工,聚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